项目背景
在国家政策的不断推动下,以废旧钢铁回收为首的再生资源行业蓬勃发展,持续上升。2020年数据显示:全国再生资源回收企业数量超过10万家,行业从业人员约为1500万人,整个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产值突破3万亿元。其中废钢铁产生量占我国再生资源总量的60%以上,居世界之首。
在废钢行业的发展过程中,各种问题也慢慢浮现,放射性污染危害开始被人们所重视:
1)1983年墨西哥华雷斯城事故:两名维修工人将一台钴-60放射治疗设备拆卸并当做废旧钢铁处理,由于没有标签及警示标志,其中一枚总活度约810居里的钴-60放射源混入了该批次废旧钢铁并被回收再利用,该批钢材后被加工制成30000套课桌椅及6600吨建筑钢材。该事故最终导致超过4000人收到超剂量照射,800多座建筑物被拆除或重建。
2)1992年台湾“辐射屋”事故:经调查,1982年下半年至少1枚以上钴-60放射源进入桃源县某钢铁厂炼钢炉内,导致该批次建筑钢材收到放射性污染,并被用作建筑施工材料。该事件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及健康危害问题。截止1994年,当地共发现29座放射性污染建筑,335户房屋被污染,最终涉事单位被判赔偿新台币5530万元。
国家标准
随着钢厂、金属制品等领域的放射性物质监测疏漏事故屡屡发生,国家对放射性污染已逐渐重视并采取措施对放射性元素加强了控制。2004年底,国家新修订《废钢铁国家标准GB4223—2004》,2021年1月1日,《再生钢铁原料GB/T39733-2020》正式实施。这两次修订突出了环保意识,对废钢的环保控制、放射性物质控制等都有明确要求,强化了检测手段,增加了检验项目。其中对放射性污染物有了明确描述:
a)不应混有放射性物质。
b)原料(含包装物)的外照射贯穿辐射剂量率不超过所在地正常天然辐射本底值+0.25 µGy/h。
c)原料表面α、β放射性污染水平为:表面任何部分的 300 cm² 的最大检测水平的平均值α不超过0.04 Bq/cm²,β不超过 0.4 Bq/cm²
1)产品概述:通道式车辆放射性监测系统由南京南核依据国家标准要求,自主研发生产,主要安装于钢铁生产型企业、出入境安检通道、核废料处理工厂等重要出入口,用于监测车辆、集装箱等是否携带放射性物质,产品灵敏度高、探测范围广、响应时间短,可实现自动辐射报警、自动数据存储、自动抓拍车辆照片、远程数据管理等先进功能。当通过车辆内放射性水平超过报警阈值时,系统发出声光报警信号,防止放射性物质及其污染物的扩散。
2)产品特点:采用多探头、双光电倍增管耦合技术以及大面积塑料闪烁体,仪器灵敏度高;提供远程通讯接口,可实现计算机联网,便于系统的集中管理。环境适应性强,性能稳定可靠,人机界面友好,易安装维护。装置模块化设计,可适应多种监测应用需求。系统能存储和显示历史数据。